在当今竞争非常激烈的零售市场,超市的场景化转型成为了一种新趋势。上海某社区超市最近拆除了靠窗的三排货架,取而代之的是两张小餐桌和旁边的冷柜,里面陈列着现包的馄饨和加热即食的粥品。这一变化让早上七点到九点之间,穿西装的年轻白领们纷纷光顾,享用热豆浆,店长表示,这样的调整使得早餐时段的客流量比之前增加了近四成。这不仅仅是上海的一个案例,深圳的一家主打进口商品的超市同样在进行着类似的创新:烘焙区的导购员不仅推销商品,还带领顾客亲自制作曲奇,增加了互动和趣味性。
这些变化背后,反映的是超市对“场景”的重新理解。过去,超市的货架仅仅是商品按品类整齐排列,而如今,超市开始琢磨顾客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。例如,牛排柜台旁摆上黑椒酱和餐盘,购买婴儿奶粉时可以顺手拿到试用装的纸尿裤,这一些细节让购物变得更省心和便捷。根据有关数据显示,这种搭配销售的方式能够明显提升相关商品的销量,同时顾客也愿意在店内逗留更久,享受购物的乐趣。
然而,超市的场景化转型并非一帆风顺。杭州的一家中型超市尝试设置“露营主题区”,将帐篷、折叠椅和零食堆在一起,然而一个月后却发现帐篷基本上没有销售,反而占用了原本放粮油的空间,导致老顾客抱怨找东西不便。超市老板无奈地表示:“人家大超市有地方折腾,我们学不来。”这种现象提醒我们,场景化转型必须与顾客的实际的需求相契合。
成本问题也是超市在进行场景化转型时无法回避的难题。北京的一家超市经理算了一笔账,为了设置“亲子体验区”,不仅需要购置玩具,还要雇佣专门的引导员,每个月增加近万元的开支。虽然吸引了一部分新顾客,但超市的利润却在下降。超市经理担心:“本来毛利就薄,这样下去真怕撑不住。”
更有趣的是一些跟风的超市,看到别家弄出“网红打卡点”,便跟着摆设花花草草,结果顾客反而觉得华而不实,甚至连原本的货架都难以找到。常去买菜的大叔直言:“我们来超市是买东西的,不是来拍照的。”这说明,超市的场景化转型必须深刻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。
在这一过程中,超市需要思考的重点是:我们的顾客是谁?社区里的老人或许更需要方便实惠的商品,年轻父母希望孩子能有安全的活动空间,而白领们则看重购物的快捷和便利。只有真正了解这些需求,才能在调整货架、增加服务时取得成效,否则再花哨的场景也不过是徒劳无功。
现今的超市就像在走钢丝,一方面要考虑怎么让顾客感到新鲜、方便,愿意频繁光顾;另一方面又必须重视成本,防止顾此失彼的局面。如果走得稳,就能在日益拥挤的零售市场中寻找自我的立足之地;如果走得不慎,可能会遭遇重创。这就是当下超市场景化转型的真实写照:既充满机遇,也面临着实实在在的挑战。超市168欢迎关注留言点赞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上一篇:胖东来的风吹到巢湖!永辉超市胖东来形式调改7月5日焕新启幕 下一篇:东莞多镇街发放消费券!收取方法→